[详细]"一种基于DEM的月表撞击坑自动识别和边界提取方法,其特征是,包括以下步骤:步骤一:对月表高程域Z的数据进行处理,生成流域F;步骤二:对高程域Z进行空间变换,即使用空间变换理论将处理后的月表高程域Z变为空间尺度为λ的人工地形域L
λ,依此来识别不同尺度的凹陷;步骤三:使用邻域扩充算法对凹陷进行边缘扩展,得到完整的撞击坑区域;步骤四:使用傅里叶级数拟合撞击坑区域的边界,提取准确的撞击坑形态;所述步骤一的具体过程为:(1-1),使用高斯滤波对高程域Z进行误差去除,消除DEM噪音点,生成平滑的高程域G;(1-2),遍历G中每一点p
1的八邻域,计算其对应八个方向的梯度,最大梯度正方向为水流方向,如果该点是其邻域的最低点,那么水流方向为其本身;(1-3),归属提取,遍历G中的每一点p
1,根据其水流方向追踪其流向的下一点,循环追踪直到流向终点即最低点,获取其终点位置;(1-4),划分流域,根据G中的每一点p
1对应的终点位置,进行流域划分,具有相同终点的点划分为同一个流域,生成流域F;所述步骤二具体过程为:(2-1)计算高程域G中每一点
![]()
的λ尺度邻域
![]()
的梯度卷积并赋值给当前点,并保存为空间尺度为λ的地形域图层
![]()
公式为:
![]()
?????式1其中λ尺度邻域是以计算点为中心的λ×λ矩形区域;(2-2)凹陷提取;所述凹陷提取的具体过程为:a.四方向二次求导,对地形域图层
![]()
上的每一点计算其二次导数;b.二值化,遍历
![]()
每一点,如果该点四方向二次求导结果都大于0,则判断这一点为凹陷区域点,根据是否凹陷将G二值化,生成一张标示凹陷区和非凹陷区的图像;c.凹陷计数,使用八邻域种子填充算法,从每个凹陷点开始,查找其周围是否存在凹陷点,并将其归为同一个凹陷区,生成凹陷域D;d.凹陷裁剪;所述凹陷裁剪的具体过程为:将凹陷域D与流域F进行比较,对空间位置不在同一流域的凹陷进行裁剪删除;假设d为D中的一个凹陷,p
2为d中的一点,其在流域F中属于流域f,f的最低点为p
2',如果D(p
2')不等于D(p
2),则将该点从凹陷中剔除,生成裁剪后的凹陷域TD;所述四方向二次求导,对地形域图层
![]()
上的每一点计算其二次导数的具体过程为:假设地形域中每一点为单位正方形,对地形域图层的点L(i,j)的一次求导公式如下式2所示:
![]()
式2根据以上公式再对四方向求导,即得到点L(i,j)的四方向二次导数:Dx(Dx(L)),Dy(Dy(L)),Dxy(Dxy(L))和Dyx(Dyx(L));所述步骤三中,包括一个邻域扩展凹陷区域边缘得到撞击坑区域的算法,边缘扩展的算法具体分为四步:Step1,从凹陷每一基点a开始,如果扩展能力a(s)>Ts,其中Ts为设定的扩展能力阈值,则有能力扩展,继续下一步,否则,跳出;Step2,对于基点a八个方向即邻域上的点a
i,判断a
i全部满足条件,则a
i可以作为扩展点a';Step3,找到a点后,对a'点进行扩展参数赋值;Step4,将新增的每个扩展点a'作为新的基点,重复Step?1-3,直到没有扩展点产生;所述Step2中满足条件的条件包括以下内容:(2-11)
![]()
(2-22)扩展高度d(z)>0,保证向高地势即向原凹陷上方扩展;(2-33)点a
i与点a连线的向量
![]()
的方向,与a
i点的梯度方向基本相反,即满足公式:
![]()
两者之间的角度在[138.6,221.4]之间,这样保证a'大约延梯度最高的方向扩展;(2-44)如果a
i之前扩展过,即a
i点可能满足多个凹陷的扩展条件,则保证离当前凹陷基点a的距离更近,即D
is>a
i(d),其中D
is为之前扩展时a
i与其扩展基点之间的距离;(2-55)将a
i赋值给a',即a
i点可以被选择为扩展点,a'=a
i;扩展距离:a(d),描述点a和扩展点a'之间的距离,即a(d)=|a'-a|,同理,a
i(d)描述a点和其邻域点a
i之间的距离;扩展高度:d(z),描述点a和a'的地形域高度差,即d(z)=L
λ(a')-L
λ(a);所述Step3中具体过程为:(3-11)首先对a'的扩展能力a'(s)进行计算,如果其扩展梯度a'(g)较小,即坡度较缓,则降低其扩展能力,如果其扩展梯度大,即沿着陡坡扩展的话,则增大;当a'(g)<0.5*a(g),则a'(s)=a'(s)*a'(g)/a(g);当a'(g)<0.3*Mg,则a'(s)=a'(s)*a'(g)/Mg;当a'(g)>a(g),则a'(s)=1;(3-22)赋值a'的扩展距离,即扩展点a'与a点之间的距离,D
is=a(d);(3-33)比较凹陷中原有最大梯度Mg与新加入的扩展点a'梯度的大小,并将其中的大值赋给Mg,即Mg=Max(Mg,a'(g));扩展梯度:a(g),描述a和a'之间的方向梯度,即a(g)=d(z)/a(d),同理,a
i(g)描述a与其邻域点a
i之间的方向梯度;a'(g)描述扩展点a'与a之间的方向梯度;所述Step4中,撞击坑的边界用以
![]()
为中心极点的极坐标形式表示,使用傅里叶级数根据撞击坑对象U范围内的所有点对其边界进行拟合并计算其形状参数,计算公式和参数如下所示:
![]()
??????式3
![]()
??????式4
![]()
??????式5其中,
![]()
为撞击坑中心点位置,
![]()
和
![]()
分别为其中心点的x和y坐标;n为撞击坑对象U中点的个数,U={P
1P
2...P
n},P
i(y)和P
i(x)分别为P
i点的y和x坐标;A
i和B
i为傅里叶级数的系数;r
0为近似边界圆的半径;θ和r(θ)分别为极坐标中的极角和极半径;对于每个U来说,每个像素的默认为单位正方形,其面积即为U中点的个数sum,所以
![]()
每一点P
i对应的极角
![]()
根据公式(5)可以求出A
i和B
i,直到A
n和B
n,然后根据公式(4)计算边界上的极径r(θ),对应的边界点坐标为:
![]()
"